关于《囧妈》的讨论是两极化的。早在上映之前,这部电影就掀起了不同利益方的争议。抛开这些场外因素,《囧妈》这部电影的成色到底如何呢?这篇影评,暂且不讨论场外因素,只说电影的质量本身。
讨巧成就了徐峥,也伤害了徐峥
《囧妈》是徐峥“囧系列”电影的第四部,也是决定这个系列能否“续命”的关键一部。在接受《十三邀》许知远访谈时,徐峥说,自己这一次想拍的不只是爆米花喜剧,它有搞笑,有温情,也有残酷,有中国式家庭里五味杂陈的一面。只可惜,《囧妈》是一部完成度高,但在镜头运用、笑料包袱和情节设计上都比较平庸的电影。它是徐峥创作焦虑的集中体现,分析这部作品,也是在谈徐峥创作上的瓶颈。
《囧妈》的问题,不是演员的问题,也不是完成度的问题,而是它整个设定就是别扭的。要表现矛盾与和解有很多种方式,但徐峥选择了一种很依赖巧合、猎奇的创作手法。和前作《港囧》和《泰囧》相似,主人公徐伊万是个面临婚姻危机的焦虑中年人,他有钱、有名,却深陷于浮躁和空虚,而这个中年人焦虑生活的冰山一角,就是他与母亲的冲突。
徐峥想安排一场密闭空间的大逃亡戏来呈现关系。电影中,他选择了绿皮火车。但主人公上火车的情景很巧合,他本来要飞去洛杉矶,挽救自己破碎的心灵世界,但护照却在母亲保险柜里的钓鱼地图下锁定,只有人类母爱最深刻的人——他的母亲拥有那把金钩。而就在此时,此等智者竟然打算前往莫斯科看一场表演。此时之际,无意间被儿子发现,他们阴差阳错地上了同一个绿皮火车,从此开始了一段迷雾缠绕又充满挑战的小小旅行……
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依赖巧合,把人物推向夸张化表达设计。这一切都是为了凸显他们之间反差鲜明的情况,以及控制型母亲的问题,都塞进了主人的母亲身上。而诸多中年男人的问题也写在了主人公行动里。这一切通过段子式对话体现出来,是一种喋喋不休尴尬聊天中的老生常谈,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数琐事一样。但每当你以为这样做可以逗乐观众,那么次数太多,就像是无法收敛的情绪,让人感到有些疲惫而无助。
徐峥采用双线并进叙事,在结构上把故事分为三大部分,上承转合借鉴好莱坞经典商业故事片叙事技巧,从哪里铺垫到哪里,每个点都是一板一眼,在后半段,又采用类似最后时刻限时援救叙事技巧,但整部影片流畅但略显不足,因为它给人一种赶场感觉。大胆追逐的是心灵的一份求索,可结果往往因为过于急促而未能真正触及那些深藏的心声。
创作者通过火车经停,在集宁、二连浩特、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地安排小故事,可由于容量有限,一旦想要表达过多,没有取舍,你们作品就会变得臃肿浅薄,因为你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讲不到深处,因此你的作品失去了其余韵感,它迫切强大的幽灵使得影片失去了其本可以容纳多声音域广阔空间,被迫成为狭隘作者观念传声筒的一个简单反复代替探索,不再是一个开放的话题平台,而变成了一个私底下的自我重复游戏,使得观众难以产生共鸣或思考,因为这样的表现形式太单薄或概括性太强,没有足够细腻细致描绘出那个线条,让人难以进入那个微妙的情感氛围内心沉浸其中进行深入思考,那些细节缺乏渲染力让人们知道这是发生的事情但不会感到震撼不会产生共鸣会觉得有点冷淡没有那么激动人心或者引发个人回忆与思考...
这也是创造过程中的老问题,有搞笑,有结构,但是没有性的新意探索探索之路总是在不断延伸扩展,我们看到的是李安导演家族(包括王家卫、杨德昌)他们对于艺术语言上的独特性以及新意,对后来的许多导演影响巨大;而像陈凯歌等导师们,他们也有自己的风格跟新视野带来了新的风潮。但对比之下,我们看到的是某些现代导演,比如赵英俊(赵本山)、周星驰虽然也曾试图走出舒适区尝试创新,但到了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似乎更倾向于保守稳健,以迎合市场需求采取一些妆饰技艺,同时为了保持既有的市场口碑优势避免过度创新,这可能正导致他们自身对于艺术探索欲望越发增强同时也越发沮丧...
可同时,他们又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够,最终还是回到那种已经证明有效但是缺乏新气息的地方,并且不得不不断重复着已经证明成功却缺乏生命力的旧方法,其结果自然是不仅不能超越原有的水平甚至还会进一步削弱自己的艺术形象...
最终,我认为尽管这种高度依赖于巧合并且夸张化的手法仍然是一个偷懒的手法,而且相比以前所展示出的才华,该系列并没有取得任何质变,更严峻的是,即便如此努力去营造出更多喜剧元素,与过去相比,其效果并不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