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囧妈》的讨论是两极化的。早在上映之前,这部电影就掀起了不同利益方的争议。抛开这些场外因素,《囧妈》这部电影的成色到底如何呢?这篇影评,暂且不讨论场外因素,只说电影的质量本身。
讨巧成就了徐峥,也伤害了徐峥 《囧妈》是徐峥“囧系列”电影的第四部,也是决定这个系列能否“续命”的关键一部。在接受《十三邀》许知远访谈时,徐峥说,自己这一次想拍的不只是爆米花喜剧,它有搞笑,有温情,也有残酷,有中国式家庭里五味杂陈的一面。只可惜,《囧妈》是一部完成度高,但在镜头运用、笑料包袱和情节设计上都比较平庸的电影。这是徐峥创作焦虑的集中体现,分析这部作品,也是在谈徐峥创作上的瓶颈。
《囧妈》的问题,不是演员的问题,也不是完成度的问题,而是它整个设定就是别扭的。要表现矛盾与和解有很多种方式,但徐峥选择了一种很依赖巧合、猎奇的手法。不幸的是,这样的手法并不适合探索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层的情感问题。
不断自我重复 于是,《囧妈》成了一部急促而缺乏深度的情感表达。这并非由于其主题简单或故事线arity不足,而是在于对人物关系进行处理时过分依赖那些夸张化、符号化甚至有些刻意生硬的情境设置,使得整体叙事显得浅尝辄止,没有足够的心理空间让观众去思考与沉浸其中。
这种片中没有余韵,让人感觉像是在观看一个又一个独立的小故事,而非一个完整连贯的大戏。在这样的结构下,即便我们看到一些相互联系的地方,但它们之间似乎缺乏那种内在逻辑性,让人难以形成对故事发展趋势的一致预期,从而影响了观众对于整体故事情节走向所持有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此前,在《泰囧》和《港囇》(后文简称为“港晃”)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某些潜质,那种能够让我们既觉得好笑又感到心疼的情景。但随着时间推移,“港晃”的表现力逐渐减弱,最终变成了仅仅追求爆米花效果,并忽略掉深层次内容探索的事实。此刻,当看到了“绞局”,一种明显地失去了其初衷魅力的状态,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这是不是因为当今许多导演(包括但不限于徐先生)越来越多地被市场驱动,他们为了迎合商业价值而牺牲艺术性的结果?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宏大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切,那么会发现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一段历史,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刺激、新鲜感,因此才会出现各种各样风格迭代,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他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这一点。而对于那些试图通过模仿或者创新来获得成功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需要经历更多次失败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至少,就像现在这样他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在走错方向一样。
因此,我认为,将来的任何新作品,都应该是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不管你曾经取得过什么成绩,或你曾经受过什么批评。你必须勇敢地站出来,用你的声音说话,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展现出你的独特性,并且赢得那个属于你的地方——即使那意味着必须承担失败带来的风险。如果没有勇气去冒险,那么一切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围绕着他们如何应对挑战而展开的一个长篇章,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不断学习与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我们的答案,即使它需要几十年才能揭晓。而今天,我想说的就是,对于我作为评论者来说,我渴望看到更多关于人类真实存在情况下的故事,以及关于艺术家们如何将这些真实存在的情况融入到他们作品中的探索。我期待未来看到更多这样的尝试,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进步,一步接一步地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