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总动员触动心弦的不仅是机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关于《囧妈》的讨论是两极化的。早在上映之前,这部电影就掀起了不同利益方的争议。抛开这些场外因素,《囧妈》这部电影的成色到底如何呢?这篇影评,暂且不讨论场外因素,只说电影的质量本身。

讨巧成就了徐峥,也伤害了徐峥 《囧妈》是徐峥“囧系列”电影的第四部,也是决定这个系列能否“续命”的关键一部。在接受《十三邀》许知远访谈时,徐峥说,自己这一次想拍的不只是爆米花喜剧,它有搞笑,有温情,也有残酷,有中国式家庭里五味杂陈的一面。只可惜,《囧妈》是一部完成度高,但在镜头运用、笑料包袱和情节设计上都比较平庸的电影。这也是徐峥创作焦虑集中体现的一个例子,从分析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创作者可能遇到的瓶颈。

《囧妈》的问题,不是在演员的问题也不是完成度的问题,而是它整个设定就是别扭的。要表现矛盾与和解有很多种方式,但徐峥选择了一种很依赖巧合、猎奇的手法。而这种手法,在前作《港囧》和《泰囧》中也有所体现,即主人公是一个面临婚姻危机焦虑中年人的形象,他有钱、有名,却深陷于浮躁和空虚,而这个中年人焦虑生活的一角,就是他与母亲之间冲突的情感纠葛。

为了呈现这样的关系,电影中选择了绿皮火车。但主人公上火车的情况非常巧合,他本来要飞去洛杉矶挽救破碎婚姻,但是护照却被母亲保管在保险柜里,而保险柜上了两层锁,只有人类拥有钥匙。而母亲正准备搭乘前往莫斯科的小火车,她瞒着儿子想要去看一场表演。此时,儿子找到了母亲,他们阴差阳错地上了同一列绿皮火车,这样便开始了整个故事……

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依赖巧合把人物推向夸张化表达设计。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主人公与他的母亲形象高度符号化。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了凸显他们反差,把大量控制型母亲的问题,都塞在了主人公母親身上。而诸多中年男人会有的问题,都写在了主角行动里。这一切通过段子的对话体现出来,对于观众来说,如果这些段子适量使用,可以逗乐观众,但次数过多,就像一个喋喋不休无趣的人物角色。

虽然采用双线并进叙事结构,让整个人物关系更加丰富,可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硬,如镜头运用、笑料包袱以及情节设计上的不足让人感觉缺乏新意,更像是赶场而已。不断重复老梗,不做取舍,最终导致整片作品变得臃肿浅薄,因为你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讲不了深入到核心之处,因此成为一种狭隘作者观念传声筒。

不断自我重复 然而,《囧妈》的急促节奏确实给予了一次新的尝试,并且探索了一些新的主题,比如社会热点等。但即使如此,它还是进入了分歧→和解老套路,是一次目的性强但是缺乏新意的手法,没有太多新的东西。这对于曾经以其独特视角影响后辈导演们的人物探索来说,让人感到遗憾,因为它没有真正走出舒适区进行创新探索。

然而,在此同时,他又充满焦虑,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创作瓶颈。他渴望更多余韵,但很难推自己离开舒适区走更远一步。他才华枯竭后的焦虑,在不断自我重复中展露无遗,使得他的作品失去了深刻思考带来的那种力量,以及能够引发共鸣的情感空间。当你的作品追求商业成功,却忽略艺术价值,那么最终将无法逃脱这种单调乏味的声音反馈链条中的困境,无疑这是所有艺术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自己的声音逐渐迷失在海洋般的大众市场之中,被淹没掉,以至于再也听不到那个真正独特的声音回响而产生共鸣。我认为,每位艺术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那些稀少而珍贵的声音打造一个平台,让它们自由呼吸,用真诚的心灵去触摸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理解。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做,那么我们的文化将永远停留在表面的繁荣盛开,而内涵则因为缺乏关注,被埋葬起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