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何方呢?是否也像《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那样,受到吉卜力工作室《天空之城》的构思启发?宫崎骏的作品中,“人文主义”又是从哪里来的?新浪潮科幻作家如何影响宫崎骏?宫崎骏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退休”后重新回来?让我们从《天空之城》开始探讨——01在《天空之城》(1986)中,希达的话语提醒我们:“只要你离开土地,就没办法生存。”这是宫崎骏第3部动画电影,也是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后的首部作品。虽然上一部作品《风之谷》(1984)成功,但宫崎骏并未继续拍续集,而是以“飞天王国”的概念构想了这个原创故事。“飞行”作为一个主题,在视觉呈现上体现为各种飞行器,如娜乌西卡的喷气机和扑翼机,它们代表着人类追求梦想,同时也是对自然征服傲慢的象征。而与飞行相对应的是“土地”,在所有这些元素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土地”意味着“自然”,希达直接表明:“不管你拥有多么惊人的武器,不管你操控多少可怜的机器人,只要离开土地,就没办法生存。”人与自然间矛盾如何解决,是宫崎骏一直思考的问题。02对于漫画时期的宫崎骏而言,《风之谷》(1982-1994年连载)的研究极其深入,其中有两个线索值得注意:新浪潮科幻对环境关系思考,以及借用日本绳文时期农耕文化进行本土化。在奥尔迪斯口中的魔菌批驳人类中心主义傲慢:“肚子人”植物还是人类,“尖毛”人类还是兽类等问题,让我们反思自己是什么。在昔日分类下,无主地、无主物品播种迁徙生物如阔步花,我们应该归属哪一类呢?我问自己,我是什么……所有生命趋向变傻、变小,回归万物胚胎状态。这正如奥尔迪斯在《地球漫长午后》第26章所述,从植物到动物再到植物,最终回到微尘状态。03照叶树林文化理论由学者中尾佐助提出,与东亚农业文化紧密相关,成为日本文化命脉之一。因此,每次描写树林完成净化重生的文明时,尽管呈现积极基调,但创作者的情绪却悲观至极。詹明信指出布赖恩·W.奥尔迪斯两部著名科幻小说描述的是自然与造物之间冲突,并唤起我们的感性。但是在吉卜力诞生前十余年间,由宫崎参与制作电视动画就展露其作者性质,对新浪潮精神有所继承,如1974年的阿尔卑斯山少女通过城市(象征造物)与乡村(象征自然)的对立组成故事两面。不过,这些负面产物如战争污染歧视仍然存在,因此60年代J.G.巴拉德和布赖恩·W.奥尔迪斯理念虽被忽略但仍被接纳者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继续传递下去,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世界。如果有人试图夺走他们理想,他们绝不会妥协,而会以现代方法来完成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