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旧稿:《活着》——哎呀,我说命运呀,真的能让人活下去吗?
转眼间,从我看到这部影片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两年里发生了太多事情,以至于我的生活就像一部充满伤痕回忆的口述史。今天,我像个开水壶一样嚎了一整晚,想到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样的研究,便翻出了这篇旧日文章。它激励我自己,我还有可能,我还能支撑下去。
今天看到了纪录片《番客》,尽管没有一个特别触动我的点,却让我哭了全程。我沉迷于近代史三次大移民的遗迹,因为我想听到更多边缘群体被淹没的声音。我确实是一个庸碌之人,我并没有进入他人的生活去听到他人的声音。我所做的一切似乎只是为了消费知识带给我的满足感。甚至我作为一个吉林人,直到二十一岁才听说过日本遗孤。但是我依然想留下只言片语,想要与更多人交换感动。
回看《番客》,其时间与空间是有一定模糊性的,唯一确定的只有战前的暹罗,那是一个遥远的没有具体影像的一区域,以及战后弟弟给哥哥写信的时间。在二手玫瑰的表演实践中,它所蕴含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他们用一口东北话表演“舶来品”——摇滚,他们的舞台设计更多地体现为明清时期的元素,而他们借鉴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正式确立身份的一种曲风。他们通过这样的表演实践更是展现出一种对满洲特色的追求,而不是那个被称作共和国长子的东北,他们从未真正和工人群体产生过联系,他们展现的是大地力量。而在其中歌曲《命运》以戏谑的情调提出了几个问题:“命运呐/生存呐/为何人让人受罪/为何认为人们流泪/为何人们彼此作对”。《番客》正是以一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手法,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令人动容的情感回答。
命运,无疑是不容易忍受的事,但穷困、战争、变迁也同样如此。但我们人类总有希望,我们可以逃离,也可以等待。而维持我们之间情感联系,也是一种消弭矛盾的手段。这意味着,这些问题其实超越了地域,不同文化只是表现形式,而非本质。人们对于鬼神世界叙述便是一种映射现实世界的心理状态,无论我们的亲情源自怎样的心理,我们永远都将寻找那份“团圆”的希望。
记得初中的时候,当老师讲解课文《我的人生的第一本书》的最后那句话:“不能忘本”,心中涌起强烈共鸣。那句话把整篇文章意境拉至极深之处,让读者感到温暖而又痛苦,是因为它使得那些平淡无奇却饱经沧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更因为它展示出即便是在悲惨条件下,一份真挚的情谊仍然能够延续和珍视。
在纪录片《番客》中,比如哥哥与弟弟终身未曾忘怀家园,即使死亡也要回到老家的街坊上徘徊,用尽力找到久违的小路。不断重复寻找失落年代,如同穿梭于几百年的人口迁移历史中,那些连绵不断的地球变迁背后的故事,在这里成了共同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叙事都是向往归属和传承爱意的一个努力,即使面对时代巨轮般前进,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抱属于自己的小宇宙,将这一段段生命故事编织成最美丽的人生画卷。
然而,这一切并不容易,只有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才能引发共鸣。当今世界,有多少个鹦鹉梨式的心灵愿意倾听?但正是这些声音构成了我们共同的情感纽带,所以继续追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关于理解、尊重、接纳和连接的事业。而当2023年的春天轻柔地吹拂过来,或许会带来新的开始、新鲜血液注入这块土地;或许会见证更多华人的故事,被海外华侨们分享;或许能够看见一个更加包容宽广的大环境,使得每个角落都充满温暖光芒,不再仅仅是个冷漠且匆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即使遇到难关,也不要放弃,因为每一步学习都是通往未来梦想之路上的坚实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