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书本医学统计学OR是指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暴露与疾病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比值是指某事物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比值比OR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odds ratio.就是优势比的意思.具体可以到任何一本流行病学书中查“病例对照研究”2. 流行病学书籍 预防医学专业要学习以下课程:
《病理解剖学》、《生理学》、《精神病学》、《传染病学理论》、《劳动卫生学》、《流行病学实践》、《卫生微生物学》、《基础毒理》、《卫生理化检验》、《妇幼保健》 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卫生化学、毒理学、诊断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伦理学等。3. 流行病学书本大小可以看《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因为卫生基础理论需要掌握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都是卫生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可以扩展阅读相关的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教材和论文,提高自己对卫生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4. 流行病学书本推荐(兽医学)主编高作信,主要介绍了药物和疾病,比较全面,教材,比较全面,智商如果不是很低的话,应该可以懂,(兽医药理学)主编陈杖榴,稍微有点点难度,(家畜传染病学)主编蔡宝祥,也比较通俗易懂,仔细琢磨下还是可以明白的,这几个主编都是元老级的任务,82岁,73岁,绝对是兽医中的领头军(曾经的)5. 流行病学书本有哪些中国古代医书繁多,主要以中医为主,如藏医,苗医,蒙医等,见于经书的书籍较少。
最出名的中医书籍,大概有如下几本。
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上下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实则成书于西汉年间。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世人最耳熟能详的医书。
2 《本草纲目》
明文林郎,医药学家,药圣李时珍所著。其书52卷,192万字。历经27年,三易其稿。其书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3 《伤寒杂病论》
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所著。其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4 《神农本草经》
其书托名神农氏,实成书于汉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5 《黄帝八十一难经》
其书署名秦越人,是古代中医学理论著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基本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
6 《脉经》
西晋王叔和所作,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
7 《针灸甲乙经》
西晋皇甫谧撰,全书12卷,128篇。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8 《备急千金要方》
此书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9 《温病条辨》
清代吴瑭著,为温病通论著作。其书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10 《汤头歌诀》
清代汪昂撰。古代医方著作,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除此之外,另有藏医《四部医典》
此书又名《医方四续》,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共四部,156章。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一体的藏医药学术工具书,藏医学的主要医典。
这些古书,如果觉得文言难懂的话,可以加以”图解“两字搜索。白话加上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能更好理解这些经典。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中医,最好还是要有师傅指点。6. 流行病学哪本书比较好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安排一般不少于48周。
简介: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临床医学专业可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临床执业医师证是成为临床医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概述: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健康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消除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
现代临床医学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不断进步。基础医学的众多学科日益深入地阐明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分科和专业.如传染病科、神经科、心脏科、肾病科、内分泌科、消化科、呼吸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儿科、妇产科、老年病科、放射科、急症医学科和重症监护学科等。至少包括50余个学科、专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临床医学的地位与研究生培养在整个医学范围中,临床医学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引导医学方向的作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包括临床医学研究生和临床实验研究生。前者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严格训练为主,以培养临床专门人才为目的;后者以与临床有关的科学研究训练为主培养能在临床实验室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知识技能: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常见病名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
3)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资格考试:
临床医学专业可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临床执业医师证是成为临床医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
实践技能考试采用多站测试的方式,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根据考试内容设置若干考站,考生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测试。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
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于9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时间为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时间为2天,分4个单元,每单元均为两个半小时。
医学综合笔试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采用A型和B型题,共有A1、A2、A3、A4、B1五种题型,医师资格考试总题量约为600题。7.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是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的基石。
它被视为公共卫生研究的基础方,同时在循证医学中做为辨别疾病因素和最佳临床治疗途径的科学理论。8. 流行病学讲义学习中医需要涉及多个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等。
2、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材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等。
3、方剂学:学习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了解不同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4、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掌握辨别疾病症候的能力。
5、中医针灸学:学习针灸的基本理论、穴位与疗法,掌握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技术。
6、中医推拿与学:学习中医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包括经络、穴位等。
7、中医养生保健: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医药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作用。
除了以上主要课程,还可能包括中医临床实习、中医文献阅读与研究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专业设置的课程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以所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为准。9. 流行病学教科书医学基础书籍就两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医学专业该学的基础书籍:
1、《医学高等数学》;
2、《医用物理学》;
3、《基础化学》;
4、《有机化学》;
5、《医用生物学》;
6、《系统解剖学》;
7、《局部解剖学》;
8、《解剖学》;
9、《组织学与胚胎学》;
10、《生物化学》;
11、《生理学》;
12、《医用微生物学》;
13、《寄生虫学》;
14、《医学免疫学》;
15、《病理学》;
16、《病理生理学》;
17、《药理学》;
18、《医学心理学》;
19、《法医学》;
20、《诊断学》;
21、《影像诊断学》;
22、《内科学》;
23、《外科学》;
24、《妇产科学》;
25、《儿科学》;
26、《神经病学》;
27、《精神病学》;
28、《传染病学》;
29、《眼科学》;
30、《耳鼻咽喉科学》;
31、《口腔科学》;
32、《皮肤性病学》;
33、《核医学》;
34、《流行病学》;
35、《卫生学》;
36、《预防医学》;
37、《中医学》。